近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、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,明确提出“增加体育产品供给、丰富赛事活动、激发消费需求、强化市场力量”四大核心举措。会议强调,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抓手,需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,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。
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,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%,2023年占GDP比重达1.15%,冰雪经济规模更从2020年的381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700亿元,年均增长26.3%。国家发展改革委专家魏国学指出,体育产业具有强融合性与渗透性,能带动制造业、文旅、健康等关联产业深度融合,催生“体育+旅游”“体育+商业”等新业态。例如,浙江海盐南北湖通过举办山地车挑战赛、徒步大会等40余场活动,将自然景区转化为户外运动胜地,年接待游客超270万人次,入选长三角体育消费创新场景优秀案例。
政策层面,从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》到《“十四五”体育发展规划》,体育消费已被纳入国家战略顶层设计。此次国常会进一步明确“强化产业要素支撑、提升服务保障水平”等具体措施,为产业升级提供制度保障。
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产业基石,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佘伟珍透露,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超6.3万家,年产值规模超万亿元,2023年达1.47万亿元,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40%。在冰雪装备领域,已形成覆盖竞技竞赛、大众运动等15大类产品的完整体系;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,中国制造的乒乓球台、柔道垫等器材亮相国际赛场,彰显“中国智造”实力。
专家建议,未来需聚焦竞技类高端器械研发,结合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技术赋予产品“智慧大脑”。例如,智能穿戴设备、AI户外眼镜等创新产品已亮相2025中国时尚体育季,推动运动科技场景化应用。同时,需针对不同年龄层、使用场景开发差异化产品,满足消费升级需求。
赛事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核心引擎。以“苏超”联赛为例,第九轮赛事吸引超20万观众,95.9%的现场观众产生门票外延伸消费,带动交通、住宿、餐饮等关联产业增收。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海燕分析,马拉松赛事的普及直接推动跑步鞋服市场扩容,自行车、桨板等国产装备销量亦呈爆发式增长。未来,水上赛事、路跑赛事等需进一步发挥消费引领作用,鼓励品牌在赛事中首发新技术、新产品。
区域协同办赛成为新趋势。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规模达1.5万亿元,占全国比重超40%,通过资源交易、南宫ng28相信品牌力量人才流动等市场化手段形成可复制经验;京津冀地区依托冬奥遗产,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;粤港澳大湾区借力十五运会,推动“粤港澳体育湾区”规则衔接,助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。
会议提出“拓展体育消费场景、实施消费惠民举措”,推动体育消费向服务化、体验化转型。白宇飞教授指出,参与型、观赏型消费占比稳步提升,体育消费结构从实物型向“买服务”“买体验”转变。例如,智能健身舱嵌入商场、公园等公共空间,线上健身平台用户规模持续扩大,VR/AR观赛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。
青少年体育成为基础引擎。随着家长观念转变,体育培训业成为最活跃赛道之一。专家测算,一名青少年参与运动通常带动全家消费直线上升,且其对新技术、新场景接受度更高,有助于激活细分领域增长潜力。此外,“赛事进景区、进街区、进商圈”模式兴起,旧厂房改造体育综合体等创新实践,进一步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。
尽管成绩显著,但体育产业仍面临结构性矛盾:传统制造业转型压力较大,健身房、滑雪场等设施运营效率待提升,农村地区体育资源薄弱。对此,会议提出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,加快体育公园、多功能运动场建设;通过体彩公益金支持基层设施建设;同时,强化数字技术赋能,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。
金融支持亦是关键。专家建议,需创新运用金融工具满足产业需求,例如开发体育消费信贷产品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。此外,通过打造“体育+金融”主题消费场景,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。
此次国常会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,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双重驱动下,我国体育产业“蛋糕”将持续做大。据预测,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5万亿元,每增加1元体育消费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7.8元。随着结构优化、业态融合与技术创新深入推进,体育消费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。
火箭加速体育[马拉松报名网]旨在为各类马拉松赛事提供全方位的升级服务,为赛事助力,与运营商共创激动人心的比赛。欢迎洽谈合作:选手招募 赛事报道 形象设计 运营推广 赛事执行 招商合作 计时服务 奖牌设计制作送补贴
本文由:南宫28ng相信品牌提供